璞兒今年已二十二歲,在教養路上,
"哭鬧無賞"是我引以為豪的成功教養策略之一。
那是八十二年底吧!
我在台北市衡陽街一家書店的「嬰兒與母親」雜誌上
看到「如何在家激發孩子潛能」的文章,
循線找到該文的作者「陳一心博士」。
帶著璞兒請陳博士設計一些課程。
回家後,
璞兒所有的教材幾乎都由我們夫妻二人親手製作。(初為人母嘛!)
數千張的「字卡」,
都是一張張親自書寫,
為了要抽取方便,
還特地請紙行裁切成大小一樣的紙張。
「圖卡」部份,
為了符合陳博士所說的單純化,
我們跑遍了台北市大大小小的書攤,
最後,
在士林夜市舊書攤找到符合條件的書,
每一種各買三本,
第一本拿來剪圖片貼正面,
第二本拿來剪文字資料貼背面,
第三本則留著往後可對照,找尋資料較方便。
「每日一書」,要以璞兒為主題,
我每天為他寫一本小書:
「尊璞的媽媽」
「尊璞的爸爸」
「尊璞吃早餐」
「尊璞玩積木」
「尊璞吊單槓」
「尊璞遊動物園」
「尊璞看海去」
「尊璞到故宮爬行」...等數十本以他為主題的書。
運動方面有
蠕行、爬行、吊單槓、雲梯攀越...,
我們或是陪著他爬,
或是守護在他周遭,
學校運動場、故宮博物院廣場,
是我們最常光臨與駐足的地方。
不論是視覺、聽覺、觸覺還是運動,
每一項課程,我們無不費盡心思。(多數父母都希望培養出優秀的孩子,那時的我也不例外!)
因為
我是第一次當母親,
璞兒是我的第一個寶貝。
除了智能的提昇課程之外,
品德教育的課程也是另一項重點。
印象最深的一項就是「哭鬧無賞」。
教育能否成功,在於家人的教養觀是否一致!
這方面我很感恩父親與老公,
在教育孩子的理念上我們是相同的。
璞兒當時大約只有兩歲多,
有一次
因為得不到一項東西而哭,
我告訴他
哭不能解決問題,也絕對得不到你想要的東西。
在你哭的時候,我不會跟你談任何事情,
等你不哭了,再來找我。
他不死心,
轉而求爸爸、求外公,
沒想到爸爸和外公態度一致,
在四處索求不得之下,
他
放聲大哭,
全家沒有一個人理會他。
最後,
哭累了,
他只好又走到我面前擦乾眼淚說:
「媽媽,我要跟你談。」
我問他:
「哭了半天,有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?」
他說:「沒有。」
所以咯!
哭那麼久,流那麼多眼淚,什麼都沒有得到,不是很不值得?
他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!
我接著說
如果能夠把哭的時間省下來,
動腦筋想想看如何理性的跟爸媽提出自己的要求,
也用心的聽爸媽的理由,
是不是就不用浪費那麼多時間和眼淚了?
(很難想像吧!為什麼用這樣的方式跟兒子說話,他聽得懂嗎?是的,有所依據,日後,將另文分享)
璞兒再次抬頭望著我,
點了點頭,
仍是似懂非懂的,我想!
這樣的方法絕不會第一次就有效!
爾後,
他還是會在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放聲大哭,
只是哭泣的時間愈來愈短,
用哭解決問題的次數也愈來愈少!
久而久之,
孩子已養成習慣,
不論是上街也好、逛夜市也罷,
絕不會出現
因為買不到想要的東西就賴在地方不走,死命哭泣的畫面。
但這樣的遊戲規則
只要家族成員有一個人心軟,
或者,
執行時只要有一次妥協,
往後就要再花數倍的時間,
才有辦法重新建立孩子這樣的觀念。
哭鬧無賞
在璞兒與彥兒身上是成功的!
一個懂事、貼心、可以講道理的孩子,
比考試成績優異、比賽得獎,更讓我感到欣慰!
後記:
當年的用心,在旁人看來,可能覺得孩子很可憐,小小年紀,要讀這個又要做那個。但旁觀者不知,我秉持「不考孩子」、「讓孩子在課程中主動要求」的原則,當他說,我還要再看、還要再爬、還要...,那麼,學習就不會是一件苦差事,因為,在孩子的心目中,它只是一場場的遊戲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