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正向、積極的態度包容、面對
與處理犯錯者,或者你所不喜歡的人,
也許能夠讓六信家族更和諧!
資料來源:國語日報102年6月19日第五版方向
作者:王溢嘉
本文主題:寬恕的儀式
南非的巴本巴族有一種特殊儀式:
當族中有人言行惡劣,做了讓人皺眉或髮指的錯事時,
他會被帶到村中的空地上。
然後,村裡所有的人,
不分男女老幼,圍在這個人的四周,
一個個上前發表對他的看法或感言。
這些感言並不是針對他目前所做的錯事,
也不是細數他過去有什麼類似的惡劣言行,
而是提起他曾經有過的各種優點、長處、嘉言、美德與善行。
雖然說的是好話,
但也絕對不可以無中生有、加油添醋或誇大渲染;
當然,也沒有嘲弄或挖苦的意思。
只是讓每個人憑著自己的記憶,
詳實描述而已。
等全村的人都發表了對他的看法後,
大家就拉著他的手,
一起歡樂慶祝,
重新歡迎、接納這個做錯事的人。
巴本巴族的這個儀式充滿了睿智。
當我們對某人心生不滿時,
「他老是…」的執念一出現,
原本只有兩分壞的人,就變成有八分壞,
結果越想越氣惱,
但氣壞、惱壞的是你自己的身心。
為什麼「你老是」要這樣想呢?
所謂「儀式」,
就是為了達到美好的目的或避免不幸的後果,
而採行的一套非常嚴謹的步驟,
必須以虔誠的心去執行,
中間不能有絲毫差錯。
既然「嚴格規定」每個人都只能「回想」那個做錯事者的優點,
就阻斷了前面所說的「他老是…」的惡性循環。
如果我們能向巴本巴族人學習,
以類似的方式來面對我們厭惡的人,
這樣對我們自己、對他、
還有對整個社會應該都會比較好。
孩子們:
基督教徒應該都聽過這麼一個故事,有個婦人因不守婦道,被人當場抓到,村裡人跟耶穌說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們,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。
耶穌對著大家說:「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,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。」結果沒有一個人拿石頭砸那個婦人。為什麼呢?因為我們皆非完人!
同樣地把場景拉回到我們在學校的家~六年信班教室,小學最後兩年的階段,我們能夠在一起是何等的緣份!讀了「寬恕的儀式」這篇文章後,你是否能夠體會老師跟大家分享的用意,誰人無錯?(包括說話的方式、口氣、語調…等,說話不得體常是衝突的引爆點),用正向、積極的態度包容、面對與處理犯錯者,或者你所不喜歡的人,是不是能夠讓六信家族更和諧?
秀蘭媽咪書於102年9月28日
學生作品~正面(文本閱讀以及自我進行理解監控)
學生作品~背面(閱讀全文後腦中最深刻的畫面)
學生作品~背面(局部作業一景)
學生作品~背面(想法、心得或體會)
↑ 我通常在別人犯錯的時候,都會先說這一件事現在不要做,
如果下課有時間再做。現在要專心在這一個事情上,
不做別的事。說這個是在提醒他,現在不適合做。
如果我犯錯時,不要在意我跟你的關係,
說出我不對的地方,讓我下一次再做時可以更進步!
↑ 讀完本文覺得很慚愧,因為我常用指責、批評的方式,對待犯錯的人。
不但自己沒比較快樂,對方也不高興,更別說他會改進。
如果是我犯錯,我希望別人能委婉,並原諒我的錯,給我改過自新的機會。
所以將心比心,像巴本巴族以正向積極的態度寬恕犯錯者,
使他更好,大家更快樂和諧。
巴本巴族人的儀式之於信班學生~當事人這麼寫著...
巴本巴族人的儀式之於信班學生~同學們對於此儀式的想法與態度
↑ 摘錄:我在這件事情上的態度是非常認真的,因為我非常努力的絞盡腦汁,
思考他有什麼優點。最後我說,我覺得你在五上當組長非常認真,
雖然後來因為忙不過來,而由我接任,
但你還是很好,還有你的圖畫得很棒。
我覺得他是班上的開心果,常常逗大家開心。
我覺得這個活動很有意思,也希望我自己可以控制好自己,不要再犯錯了!
後記1:秀蘭對「佳文」與「班級經營」之想法
高年級的孩子,
成熟早的,已漸入青春期,
對於師長的言之諄諄,孩子們則聽之藐藐;
甚至
對眾多沒有彈性空間的規矩總是陽奉陰違。
我深知「理說多了情就薄」,
為此,
大約自十多年前起,
我習慣運用「佳文」跟孩子們分享,
「它」每次出現的時機,
必然和敝班近日的班級氛圍或學生行為有關,
可別小看這佳文的影響力喔!
曾經有學生這麼對我說:
「老師,為什麼你總是了解我們需要什麼?」
「因為我愛你們呀!」我如此回應著。
後記2:
一篇篇佳文帶給孩子們潛移默化的影響,
絕不是僅從學習單的字裡行間進行評估。
本來的用意只是藉著小故事分享一些人生哲理,
但 附帶的 卻是
因為孩子們喜愛閱讀佳文,
用心於佳文上老師的學習步驟引導,
所以 間接的,
也提升了他們的語文能力(閱讀及寫作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