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金字塔理論,
不是新的理論,
我卻
直到民國一百年參加了一場工作坊,
才第一次聽聞。
那一年,
民國一百年七月二十七日起,
我在台東參加為期三天的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工作坊。
在那裡,
第一次聽到來自美國波士頓的黃伯勳博士提到
學習金字塔理論
↑原圖為研習手冊中黑白影印,不甚清楚,
後來為了跟學生及家長分享,重新再整理成上圖。
上述這張圖明顯的告訴我們
當學習只停留在「聽課」的階段時,
保留率只有5%
能夠搭配閱讀理解策略、視聽教材等策略,
學習成效就能提升,
但也分別只有10%與20%
「示範」為什麼是30%呢?
視聽教材中不也常看到有人在示範教學嗎?
為何成效有別?
我想了想,
視聽媒材提供的對象是一般性,
觀看者只是被動的接收;
但第四級的「示範」,
也許指的是老師教學課堂上受限於時間,
進行的 一次或兩次的示範。
但這一或兩次,
卻可以根據學生狀況調整步驟與速度,
調整邊示範、邊解說的內容,
這個示範是依據任教班級學生狀況而進行的,
因此,
吸收或保留率高於視聽媒材。
事實上,
學習之後保留率高達五成甚至以上者
分別為
「小組討論」、「從實作中練習」,
與「即時應用所學知識教導他人」。
其中 尤以最後一項保留率高達90%,
可見擔任小老師,
教導同學,
真正獲益者是自己呀!
巧的是~~~~~~~~~~~~~~~~~~
三天工作坊結束後隔天,
隨即跟研究所同學們直飛大陸,
與福建師範大學師生進行學術交流研討會。
研討會上,
除了代表小組上台報告,
我還聽到了洪明教授分享
關於山東茌平縣杜郎口中學的教改神蹟。
它
正是將日前聽到的學習金字塔理論
運用到極致之下的成果呀!
行動派的我~~~~~~~~~~~~~~~~~~
返國後,
除了寫下此次交流心得,
回顧過去的教學,
更積極將學習金字塔理論運用於課堂教學中。
以下為跟學生分享的學習金字塔理論。
一年後的主題日記為
為什麼要說數學給父母聽?
孩子們分享到...
後記:之後將陸續分享班上更多運用學習金字塔理論實施教學的成效。